硬核战双(文字版)13文案

哔哩哔哩   2023-08-13 19:18:01

这里应该是化用了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词文学家元好(hào)问的《摸鱼儿·恨人间情是何物》中的“渺万里层云,千山暮雪,只影向谁去?”


(资料图片)

《摸鱼儿·恨人间情是何物》原文:乙丑岁赴试并州,道逢捕雁者云:“今旦获一雁,杀之矣。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,竟自投于地而死。”予因买得之,葬之汾水之上,垒石为识,号曰“雁丘”。同行者多为赋诗,予亦有《雁丘词》。旧所作无宫商,今改定之。

问世间,情为何物,直教生死相许?

天南地北双飞客,老翅几回寒暑。

欢乐趣,离别苦,就中更有痴儿女

君应有语:渺万里层云,千山暮雪,只影向谁去?

横汾路,寂寞当年箫鼓,荒烟依旧平楚。

招魂楚些何嗟及,山鬼暗啼风雨。

天也妒,未信与,莺儿燕子俱黄土。

千秋万古,为留待骚人,狂歌痛饮,来访雁丘处。

译文:天啊!请问世间的各位,爱情究竟是什么,竟会令这两只飞雁以生死来相对待?

南飞北归遥远的路程都比翼双飞,任它多少的冬寒夏暑,依旧恩爱相依为命。

比翼双飞虽然快乐,但离别才真的是楚痛难受。到此刻,方知这痴情的双雁竟比人间痴情儿女更加痴情!

相依相伴,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,真情的雁儿心里应该知道,此去万里,形孤影单,前程渺渺路漫漫,每年寒暑,飞万里越千山,晨风暮雪,失去一生的至爱,形单影只,即使苟且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?

这汾水一带,当年本是汉武帝巡幸游乐的地方,每当武帝出巡,总是箫鼓喧天,棹歌四起,何等热闹,而今却是冷烟衰草,一派萧条冷落。

汉武帝已死,招魂也无济于事。女山神因之枉自悲啼,而死者却不会再归来了!

双雁生死相许的深情连上天也嫉妒,殉情的大雁决不会和莺儿燕子一般,死后化为一抔尘土。

将会留得生前身后名,与世长存。狂歌纵酒,寻访雁丘坟故地,来祭奠这一对爱侣的亡灵。

《摸鱼儿》:一名《摸鱼子》,又名《买陂塘》、《迈陂塘》、《双蕖怨》等。唐教坊曲,后用为词牌。此词又名为《雁丘词》、《雁丘辞》、《摸鱼儿·问人间情是何物》、《迈陂塘·问世间情是何物》。出自《遗山乐府》。“问世间,情为何物,直教生死相许?”之前部分为词前小序。

背景:金章宗泰和五年(公元1205年),年仅十六岁的青年诗人元好问,在赴并州应试途中,听一位捕雁者说,天空中一对比翼双飞的大雁,其中一只被捕杀后,另一只大雁从天上一头栽了下来,殉情而死。年轻的诗人被这种生死至情所震撼,便买下这一对大雁,把它们合葬在汾水旁,建了一个小小的坟墓,叫“雁丘”,并写《雁丘》辞一阕,其后又加以修改,遂成这首著名的《摸鱼儿·恨人间情是何物》。

此词是词人为大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而作的,上片以拟人手法叙述大雁之间的故事,下片悲叹人世的兴衰,痛悼大雁的殉情。全词围绕着开头的发问,层层深入地描绘铺叙,情节并不复杂,行文却腾挪多变,熔沉雄之气韵与柔婉之情肠于一炉,柔婉之极而又沉雄之至。

这首词名为咏物,实在抒情。作者驰骋丰富的想象,运用比喻、拟人等艺术手法,对大雁殉情而死的故事,展开了深入细致的描绘,再加以充满悲剧气氛的环境描写的烘托,塑造了忠于爱情、生死相许的大雁的艺术形象,谱写了一曲凄婉缠绵,感人至深的爱情悲歌。词作中大雁的惨死正象征着青年男女纯真爱情的礼赞,其中深深寄托了词人进步的爱情理想。

接下来仅对“君应有语:渺万里层云,千山暮雪,只影向谁去?”四句进行赏析;君:指殉情的大雁。这四句是对大雁殉情前心理活动细致入微的揣摩描写。当网罗惊破双栖梦之后,作者认为孤雁心中必然会进行生与死、殉情与偷生的矛盾斗争。

但这种犹豫与抉择的过程并未影响大雁殉情的挚诚。相反,更足以表明以死殉情是大雁深入思索后的理性抉择,从而揭示了殉情的真正原因:相依相伴,形影不离的情侣已逝,自己形孤影单,前路渺茫,失去一生的至爱,即使荀活下去又有什么意义呢?于是痛下决心, “自投于地而死”。

“万里”、“千山”写征途之遥远,“层云”、 “暮雪”状前景之艰难。此四句用烘托的手法,揭示了大雁心理活动的轨迹,交待了殉情的深层原因。这几句写情抑郁吞吐,于柔肠百转的凄凉中更深涵着孤雁舍身殉情的坚定决绝。

在战双中将原本的与爱情有关的词句改为了对少年意气风发的描述,其中的“少年意气”很符合常羽是少年的形象和其身上的意气风发感;

“苍山银杏”中的“苍山”对应涂装名中的“苍山”,其次“苍山”二字给整个涂装增添了厚重的感觉,因为这套涂装有着许多中国传统服装的元素;常羽原本属于九龙,而九龙又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感和历史感极强的存在;同时常羽本身是习武的,也代表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味,我认为“苍山”二字对应着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厚重感,这种厚重感与常羽的少年感相结合,似乎在表达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,少年的传承给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鲜血液。

“银杏”二字则对应着这套涂装上的银杏元素。在现实中临沂市苍山县的银杏树也挺好看的,挺有名气的。“苍山银杏”可能只是在指苍山县的银杏树。

最后一句,将原本的“只影向谁去?”改为了“只影向天去。”“向天去”表现了少年的意气冲天和壮志凌云,同时我认为这也算是一种对“只影向谁去?”这一问句的回答方式,相隔千年,战双似乎在以现代人的一种方式向古人回答和表示敬意(不确定)。

在历史的长河中,中国文化中的这一点小光辉,跨越了千年,传递到了我们的手中,而战双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也接过了这一小光辉,然后静静地躺在这,在这样一款游戏中,在这样一个小角落中,默默地以新的形式发着新的光辉,并且在等带着它的下一棒。

相关新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