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鑫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35岁,曾是一名护士,在意外受伤后无法站立,一直在努力尝试挑战一些新鲜事物。
李鑫在进行水下美人鱼训练。新京报记者 赵子轩 李昨非 摄
杨多多
24岁,退伍军人,参军期间曾徒手攀岩灭火、参与抗洪救灾,一直心怀一个“救援梦”。
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,杨多多准备体验潜水。新京报记者 周的 吴琪 摄
杨晨阳
26岁,北京某互联网公司售前工程师。因频繁出差导致腰肌劳损,成为“推拿资深体验官”,体验过76个城市的推拿按摩。
医师薛宝山教杨晨阳(右)推拿手法。新京报记者 李淑怡 赵子轩 摄
李昨非
26岁,媒体记者,巨蟹座,爱好脱口秀,但从未尝试过写稿和上台演出。
李昨非在进行首次脱口秀表演。新京报记者 吕文君 摄
小唐
26岁,互联网从业者,喜欢尝试各种新鲜事物,大学期间有多次义工经历。
松堂关怀医院,小唐陪老人活动。新京报记者 周的 摄
如果有神奇的一天,你想不想去“体验人生的另一种可能”?今年“五一”,我们想记录一点不一样的故事,我们找了多名来自不同行业的青年人,为他们提供了“神奇的一天”,去尝试新职业领域。
这些体验者中,有因车祸不幸双腿失能的女护士,鼓足勇气潜入12米深池化身“美人鱼”,感受自由的气息;有海归媒体人48小时极限挑战脱口秀,尝试跨界表演;有尝试过76个城市推拿足疗的“出差狂魔”,体验推拿医师真实的一天……
请跟随体验者的脚步,一起“探索另一种可能,体验一百种人生”。
双腿失能女孩美人鱼初体验:尽情舞一支“水中芭蕾”
李鑫曾是协和医院的护士,一场意外车祸使她的脊柱损伤,再也无法站立、行走,只得终身以轮椅为伴。面对这场重大变故,她曾陷入低谷,但经历了积极的心理疗愈后,她重拾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权。此后李鑫开始“走”出家门,学习游泳,体验冲浪、跳伞等极限运动,在与世界“交手”的过程中,逐渐找到生活的乐趣。在这次职业体验的契机下,李鑫主动报名参与了“水下美人鱼”的潜水体验。
“水下美人鱼目前还是很小众的运动,尤其是像李鑫这样身体受伤的人群,会相对比较抗拒这种更新鲜的尝试。”教练张萌说。水下美人鱼教练张萌从事美人鱼培训已有五年,同时负责中国地区美人鱼教练的培训和改进课程等专业技术问题。张萌起初是一名普通的爱好者,曾在不同级别的潜水小姐比赛中多次拿到较好名次,这极大地激发了她的兴趣,最终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水下美人鱼教练。在她五年的职业生涯中,指导一位双腿失能的顾客也是第一次。
在接受了必备的理论知识后,李鑫更换好“美人鱼服装”,转动轮椅来到泳池边。看到足有12米深的浅水池,她很是紧张,这种情绪在张萌教练的不断安慰与陪伴下随之消解。
由于长时间坐在轮椅上,对李鑫来说,美人鱼动作中“转移重心”是最难学习的。在教练的指导下,她尝试一步步将重心从髋关节移到肩关节再到头部,最终流畅地做出游动的动作。在近3个小时的时间里,李鑫经历了水下闭气、动作教学等一系列训练后,成功“化身美人鱼”,游曳在碧波池中。
“没想到自己能完成美人鱼的动作,如果下次再尝试我比较害怕的高难度运动,我可能会充满更多的期待,享受成功之后的满足,带着这份勇气再出发。”李鑫说。
水下静谧的、宁静的感觉仿佛能让我忘掉生活中所有压力。下一次再尝试自己比较害怕的项目,就不会那么焦虑了,会有更多的期待,也会更多地享受成功后的满足感。
——李鑫
退伍军人体验海上救助:不可能等到风平浪静再去救人
杨多多是一名法学专业大三的学生,曾在解放军某部当过两年兵,对救援有着深刻的感悟,“我感觉救援是一件奉献且无私的事情。”这是杨多多关于此次体验动机的回应。
杨多多参与过抗洪救灾,但海上救助还是第一次。这次他来到交通运输部北海救助局,登上救助船北海救101轮,并从救生艇上“落入”冰冷海水。随后船上船员们通过鱼尾舰和吊笼对他进行紧急救援,模拟了一场“营救落水人员”的行动。
救援潜水是杨多多体验的第二个项目,潜水员需要背着五六十斤的装备反复下水,进行救援、打捞等工作。“下到六七米时,感觉耳朵很痛。”杨多多说。
直升机搜救可以比船更快到达指定救援点,因此杨多多体验的第三个项目就是直升机吊运。搜救直升机上安装绞车,通过飞行员、绞车手和救生员的吊运配合,完成海上搜救、人员转运等工作。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总飞行师、教员机长马宏儒介绍,海上救助是仅次于战斗飞行的第二危险职业,“大雾、大风等都是飞行员最不喜欢的,但不可能等到风平浪静的时候再去救人,那时候就错过最佳救援时间了”。
马宏儒向杨多多讲述了他印象最深刻的救援经历,2018年台风“摩羯”北上,山东多艘船只遇险,北海第一救助飞行队出动东营海域,营救四名船员。“那天是13级台风,风速达到80多节,是我见过最大的风力。我驾驶直升机,穿越台风中心去救人。”最终,四名船员被成功营救。
马宏儒说,他们的职业就是承担一定风险去救人。北海救助局水救助队队长程延达也表示,他们有时驻守海上,就是为了离危险的地方最近、救援时间最短、出动速度最快。他们的行为,就是对“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,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”救助精神最好的诠释。
最大的感受是,不是简简单单地学三五个月,就可以下去救人或者进行水下作业的。首先,要有很强的心理承受压力;其次,要有一颗乐于助人、乐于学习的心;更多的是对生命的敬畏,如果将救援视作一份普通工作的话,是胜任不了这份工作的。——杨多多
腰肌劳损患者“拜师”推拿医师:没想过这么累
从事互联网工作的杨晨阳为缓解频繁出差带来的身体疲乏,每个月都要去按摩推拿。借着这次“职业体验”的契机,他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,体验了一把“人体修理工”的工作。
杨晨阳的“一日师傅”是康复科的90后医师薛宝山。在薛宝山的教学指导下,杨晨阳认真学习滚法、揉法和点穴等推拿技巧。实践环节杨晨阳为“师傅”推拿,不料按了不到两分钟便直呼“手酸”,“以前我是享受者,从没想过推拿医生是这么累的”。
薛宝山介绍,患者多的时候他们一天要接诊四五十人,忙碌的时候,在小小的诊室里也能走上近两万步,开诊疗单、拿药、推拿、解决患者的疑问……
薛宝山称,不少年轻人因长期伏案工作,颈椎、腰椎问题较为常见,来他这里治疗的人里面年轻人占了七成。有一个在互联网大厂工作的年轻人,本来颈椎就不太好,通宵加班后突然脖子无法动弹且剧痛。患者直接打车来到薛宝山的诊室,进行了超短波理疗、针灸、推拿等治疗。
娴熟的推拿手法背后,是十年如一日的努力练习。因爷爷是一名中医,薛宝山从小耳濡目染。读高中时他就跟着表哥练“抓砖”,以提高推拿时的手力和指力,单手一天抓起红砖500次以上,两只手晚上睡觉时都酸疼。反复的练习让薛宝山在推拿实战中切实感受到改变,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。
医院推拿科和商业按摩店有什么区别?在一天体验后,杨晨阳给出了自己的答案:按摩店师傅以缓解疲劳为目标,“治标不治本”;而推拿医师则是以治疗为目的,会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推拿、正骨、针灸等治疗,并提出康复建议,更具有专业性。他表示,经过这次体验,他发现推拿医师比他想象中的更累,希望用学到的按摩手法给家人按摩。
我之前是一直以享受者或者被治疗者的角色出现,当我真正上手去帮别人推拿的时候,我发现找准穴位、控制力度真的很难,要是我,我肯定坚持不下来。通过今天的体验,我觉得推拿医师其实比我想象中的更累。——杨晨阳
媒体人挑战脱口秀:不只是讲笑话 一直讲很难
李昨非是一名记者,平时常看脱口秀演出,但从未尝试过写稿和表演,此次职业体验,他要说一场脱口秀开放麦(脱口秀的一种形式)。
从准备到登台,只有短短48小时,但李昨非并不感到焦急,因为专业编剧对他的稿子作出了高度赞扬。“这是我第一次写脱口秀的稿子。”李昨非与猫头鹰喜剧联合创始人大雄初次沟通时说。大雄回应他:“没关系,你的稿子写得很有天赋。”
经过一遍遍打磨,李昨非对自己的稿子充满信心,但担心自己现场感不足,在正式演出的前一天,他邀请同事观看试讲。同事们的反应却让他始料未及,“你没有抓住任何一个梗。”“挺流畅的,就是不好笑。”……李昨非听完大家的反馈,沉默不语,随后自嘲:“降低预期挺好。”这次试讲给他带来了很大打击,此时距离演出仅剩24小时,他陷入了严重的自我怀疑,一直打磨文稿到次日凌晨。
距离演出只有6小时,李昨非来到剧场与大雄会面。“你犯了一个最不应该犯的错误。”大雄批评他,“办公室不是剧场,同事也不是听众,他们没有资格给出评价!”就这样,这个还没来得及闪耀的“脱口秀新人”,在短短的48小时内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波折,从自信能登上《脱口秀大会》的舞台,到怀疑自己是否能完成这场开放麦……
“大家好,我叫昨非,是一名脱口秀新人。”最后的开放麦首秀演出是成功的,李昨非坦言,是观众的掌声和笑声给了他鼓励。
李昨非表示,优秀的脱口秀演员能在5年、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连续产出优质的段子,这才是真正的专业之处,“我以前觉得这只是讲笑话,只要好笑就可以,但其实它有很多门道和学问。在一个行业里做好、做专业,都不容易。”
以前我觉得脱口秀只是讲笑话,亲自体验才知道它背后有很多门道。让我讲五分钟可以,但让我一直讲很难。因此我觉得那些讲了五年、十年,还能持续产出好笑段子的脱口秀演员,真的很厉害。感谢我的观众,他们的笑声比我想象中更多。——李昨非
95后女孩“试工”临终关怀师:扮演能让老人开心的角色
“从小到大,我都没太直面过生命逝去这个话题。直到前段时间我爸生病住院,我站在ICU门口,突然发现死亡这件事情,可能就会发生在生命当中的任何一天。”
小唐是一名95后,面对这次“职业体验”的契机,她选择了走进北京松堂临终关怀医院,做一天的“临终关怀师”。她说,想让自己在忙碌和压力中短暂地停下脚步,用一天的时间,静静聆听生命的声音。
松堂关怀医院于1987年成立,是中国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,至今已为4万多位老人带去了诚挚的关怀。住在这里的,既有失能失智的高龄老人,也有重症无法治愈的病患。医护人员为临终者提供舒缓医疗和心理疏导,让他们有尊严地走向生命的终点。
在病房里,护士长董伟耐心为小唐介绍着老人们的故事。花花奶奶年轻时怀孕受到刺激,始终以为自己在“怀孕”状态,总会温柔抚摸着自己微微鼓起的肚子;张奶奶很活泼,是“手操队”队长,喜欢拉着志愿者们教他们手操舞,她总会捂着嘴偷偷笑同屋的花花奶奶;“电话奶奶”患有阿尔茨海默病,每天都要打一通并不会被接通的电话……董伟在这里工作了20余年,她告诉小唐,一定要了解老人们的生活习惯、脾气秉性,才能知道老人们真正的需求是什么。她说在病房的工作,有时候更像一个演员,每天扮演着不同的角色,扮演着能让老人开心起来的角色。
“教我手操的张奶奶主动拉了我的手,她的手干燥、粗糙,又非常温暖。”和老人的亲密接触让小唐逐渐克服了害羞和胆怯,她开始学着像护士长一样,陪老人活动,给予他们陪伴和安慰。
小唐在离开时说:“在这里的一天感受到了震撼,会觉得原来生活中遇到的这些事情都不算事儿,还有更多的事情等待我去做。”
最近工作和生活压力都很大,在这里的一天心里感受到了震撼。会觉得原来生活中遇到的这些事情都不算事儿,还有更多的事情等待我去做。生死之外无大事嘛。——小唐
新京报记者 丁雪健 田昊文 杜梦媛 李淑怡 杨雪莹 赵子轩 实习生 吕乐言 郑阳 王婉祺 张前龙 岳冉